化工研究-央行再提存款准备金率引发的石化行业思考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adf"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1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sim_pages"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2

作者:刘晓东,已与2007年公开发表。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11月3日宣布决定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在幅度和时点上确实是在人们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所以各大机构对此都反应平淡。金融界表示此次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对银行的负面影响3%以内,对其他行业生产运营的直接影响应该更小,但对产业投资却有比较大的压制作用,主要由于年内已经三次调整所以这次的效果将较前几次更加明显,但同时下降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开工项目15.2万个,增加2.05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86万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截至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比7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完成的投资总额为3414.6亿元,同比增长30.7%,比上年增幅回落了5.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了初步控制,但仍然超过了全年计划。低价而充足的资金来源,以及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投资冲动使投资的反弹压力犹存,虽然投资增幅下降但投资热仍需“降温”。在国家发改委指出的7大类产能过剩产品中,石化产品占到近一半,这种过剩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地区发展考虑而无视宏观调控进行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造成的。显然单纯的上调存款准备并不能遏制地方地方对这个带动效应极大的行业的投资热度,但站在宏观布局的角度上思考,以上行为就足以使石化行业被列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而在此刻,结合当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式而进行准备金率调整的研究也对今后几年石化行业的发展有了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
继6月16日和7月21日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央行本年度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各0.5个百分点,至此,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9%,将再次冻结流动性1639亿元左右。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但有别于6月和7月两次上调,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首次被要求同步上调准备金率,这是否暗示着国家将从更深层次,全面加强城乡结合的大力度宏观投资调控,不得而知。
表面看来,此次上调更多的是为了收缩大额贸易顺差下商业银行猛增的流动性资金,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对于抑制过度投资,协调投资与消费关系,引导资产的合理定价,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有一定作用。但2006年仅剩下两个月,此项措施对2006年业绩影响似乎微乎其微,再综合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环境,我们可以判断出,央行对投资调控效果的一丝不满,为抑制2007年一季度投资再次猛增埋下的伏笔。因为年关已近,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在年初投资意向较强,此刻收紧流动性将有利于抑制明年初投资增长大幅反弹。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结束也为此时收紧流动性提供了条件。
此次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将使货币增速达到或接近央行年初制定的16%的目标,新增贷款有望控制在3万亿左右。年内难以再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或加息,但不排除为明年宏观布局再下重伏的可能。人民币预期将持续升值,而且资本帐户放开的步伐将逐步加大。我国资本市场在短期内流动性大的问题难以彻底扭转,中国经济依然将保持强劲增长。因此准备金率调整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央行的日常工具。
个人认为下一阶段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应该持续强势调控一段时间。而高盛公司预计,2007年我国央行将加息两次,每次在27个基点左右,并预测这两次加息可能出现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因为届时内需和信贷增长都可能显出再次升温的迹象。但今年后两个月却不太可能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及加息。近年来准备金政策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近年来准备金政策一览表
法定准备金率 实施日 公告日
9.0% 2006-11-15 2006-11-3
8.5% 2006-8-15 2006-7-21
8.0% 2006-7-5 2006-6-16
7.5% 2004-4-25 2004-4-11
7.0% 2003-9-21 2003-8-23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很单纯,一是为了降低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预计年末我国的外贸顺差将达到1200亿美元以上,由此引发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和存款的增加,最终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二是为了消除投资反弹压力。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投资出现了明显回落,但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过剩,势必引发投资反弹。因此控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巩固目前宏观调控的成果,是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这对于石化行业的新建项目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市场调控手段确定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央行已经通过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后又通过加息的方式对宏观经济的过热状态予以降温,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其作用在目前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政府下一阶段将以观察政策效果为主,见到成效后则不会马上采取强烈的宏观调控措施。(我国财政调控手段的匮乏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之弱,急切的呼唤一个如格林斯潘一般的央行领导,发挥其经济稳定者和经济风险管理者的双重作用,在保持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给灵活性和判断留有余地,使我国经济可以秩序稳定的增长。)而当我国央行找到了调控节奏的时候,预计是明年二季度中,将会有一场更为严厉的行政调控手段出台,作为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石油化工企业到时会有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美国经济经历高增长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回落阶段,将带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减轻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也成为中国经济降温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担心中国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部门来说无疑减轻了担忧。
第三,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遏止了经济过热。但对于我国石化企业这并不适用,我国的石化企业由于产业结构问题而变的错综复杂:全球经济能够接受的油价是每桶60美元,而欧佩克近日表示油价低于60美元/桶不能接受,将进一步减产。由于经济、政治、地缘、军事等等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长期机制以将油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这也是各国自石油危机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二、影响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我国经济一直面对三大结构性问题:产能过剩、贸易不平衡以及消费疲弱。所以2006年以来,一直在打压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准备金、利率等手段的常规化也正是因此。而这部分要素也正影响着我国石化行业饿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石油的加工业务来说,原材料采购和产品出口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先进口原料再出口产品,则单位产品毛利会下降,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企业规避该风险的手段只能是缩短付款期限、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对石化企业向规模化发展提出了要求。而我国迫于美国为首的国际升值要求,贸易顺差及境外热钱流入后拆借等造成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在11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造成的压力,一直在合理的打压,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完善之前,人民币的升值应该在国家的调控下有条不紊的逐步进行。2006年1~10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见图1。

(二)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从2006年9月15日开始,有50种石化产品将取消出口退税,多达385种石化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到11%,只有7种石化产品的税率提高到17%。调整的目的是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很明显的看出国家正在限制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积极的调整石化行业向低耗高附加值转变。
(三)中国正以软力量发挥影响力
中国和东南亚10国的领袖参加了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了“中国—东盟(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总理温家宝也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东盟领导人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11月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云集了非洲53个成员国。中国正以软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而我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活动也正要求我国的石化行业更好的在全球布局,走出去的战略已经到了箭在弦的地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非洲将成为中国资源供应的新来源,向中国提供其尚待开发的石油等多种资源,这对我国的石化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油储建设长征路漫长
内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石油储备却刚刚开始。位于镇海的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已于今年8月建成,8月以来,已经有300万桶自俄罗斯运来的原油被注入镇海基地。而近日来,国际能源署(IEA)中国事务主管Jonathan Sinton称,中国应该披露注入战略石油储备的时间表。而目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较小,并不愿公布何时注入储备石油的做法增加了石油市场的波动性。此外,我国的石油消费在卖方市场中并不足以对石油定价产生重大影响。
(五)出口厂商集体涨价
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面临成本压力。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交会上,不少行业涨价幅度达到了10%~20%。但总的看来,目前的涨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因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来料加工厂的地位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但越南加入世贸,投资向印度等其他国家转移,说明我国一直以来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减弱。
(六)国际市场上产品定价权的零突破
11月5日,“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在浙江余姚诞生。这是由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商务部等指导设立的首个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于我国抢占国际塑料价格定价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工商总局表示将大力扶持该市场及中塑指数的发展。
(七)可能恶化的失业问题
降低投资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而原本我国的失业水平就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无疑,准备金率的三次上升将激化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式。有关人士表示开放国家保护行业会缓解就业形势,而我国最近对石化行业的态度,可以判断在今后一段时间,在石化行业的结构调整中,保护行业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与规模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
三、影响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国际形势分析
(一)韩国、朝鲜
我国一直是周边国家石化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而随着朝鲜核试爆成功,联合国必然对其开始经济封锁,与以往不同,此次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积极的参与了此次活动,今后一段时间内,朝鲜对我国的石化行业影响变的模糊。
(二)日本
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我国与日本的经济摩擦越来越甚,在与中国联合开采东海油气田的问题上一直难以达成共识。而今年前9个月,日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下降30%,至32.7亿美元,有向印度转移投资的趋势。日本央行总裁近日暗示,或徐提前升息以避免经济大幅波动等消息都表明,日本经济对于我国石化行业发展并无利好。
(三)越南
越南的石化产品需求2006年为1400万吨,预期到2010年将增长约40%至1038万吨,2014年达到2014万吨,该需求预测是基于该国从2006年~2010年的计划经济增长率在7.5%~8%来估算的。而越南也已在11月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越南将以其现有的教育优势而带动的劳动力素质因素抢占一定的中国产品市场,而我国的石化企业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生产力转移到越南以求发展。
(四)印度
印度石化企业在2006财年预计亏损200亿美元,印度政府为此将不得不考虑放弃对国内的政策,但对其发展石化行业的决心却不可低估。而且有迹象表明日本等国的投资有转移向印度的趋势,这也会使印度石油化工行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资金和技术吸收下实力骤升,进而对我国既有石化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五)欧盟
欧洲央行明确暗示将于12月份再次加息,这对人民币政策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欧元区经济是三大经济实体中增长最为强劲的,而经济的发展使该行随时准备在明年进一步加息。而且欧盟在苏联解体后一直找不到准确的战略定位,而依附、追随与美国的外交战略,确实令人担心,尤其是美国民主党获得支持,其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的石化行业产品出口必然困难重重。欧盟 “REACH”法规既将在2007年实施,这迫使我国石化行业必须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工人待遇,加快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步伐。REACH法规的实施,必将在临近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石化产品的对欧出口造成严重阻碍,且影响中国下游产品的出口。
而利好的一面就是,面对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只是我国政府急于提升消费水平,任何一个石化强国都对我国石化进口市场充满幻想,欧盟一直努力在我国开拓其控股企业,但目前看来,时机还不成熟。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我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了。
(六)俄罗斯
曾经强大的俄罗斯正以能源优势重建它的辉煌,其石油外交政策影响着全球每一个角落。近期,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将会签署关于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公司之间的框架协议。一直以来在原油供应方面,俄罗斯完全信守承诺,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进行得也很顺利。而更广泛的以石油为基础的其他产业的合作也将展开,俄罗斯对中国石化行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意义重大。
(七)美国
11月初美国结束的中期选举,使其对外政策极受影响,强硬派的民主党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版图,而中美重构的“平衡战略伙伴”关系,一直在美国单方面的利益权衡下濒于崩溃,对伊的政策、对我国出口的态度、与日本的邦交策略、我国所持有的美元外汇等错综复杂的条件都影响着我国的经济乃至石化行业的进出口。
(八)其他国家
在石化及塑料制成品方面,沙特在全球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其国内的石化企业沙特阿拉伯SABIC拟进军中国。非洲各国也将和我国展开广泛能源及石化行业合作。
四、大国之路漫漫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逐渐摸索出来大国发展的道路,并不断向之靠近,如逐步达到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金融体系;举办重大国际性非经济活动的能力;以及符合大国经济增长规律的经济增长路径和模式。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投资将遵循三个逻辑:在经济发展层面是,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投什么;在金融体系层面是,制度变化到行为主体、行为模式的变化;在国际性非经济活动层面的发展是,来进行产业投资及发展,来构建我国的优势产业。

图2 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图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都有一个轻工业中心向重工业中心的变化(见图2),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以轻工业为优。在驱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前进的主要动力,消费率低下成为制约扩大内需、保持可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阻碍。而最近的宏观调控政策正明确的告诉我们,国家对于产业调整,对于投资控制的决心,所以石化行业的调整已刻不容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新建项目为主调整到现有项目改扩建为主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是世界石化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的重点地区,但应以新建项目为主调整到现有项目改扩建为主,而且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消费量将达到全球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仍将是我国石油化工产品生产、消费中心。
2.进口形势一片大好
预计到2010年前后,我国仍将进口大量的LNG、LPG、合成树脂、工程塑料等石化制品,以满足国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3.资源型、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发展重点
资源型产品备受瞩目,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低能耗、低污染的石化产品将成为发展重点,新材料和部分专用精细化学品将成为高盈利行业。自主创新将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亮点之一。
4.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炼油和乙烯工业仍然是石化行业的龙头和核心,围绕优化原油资源、提升加工水平及整体竞争力、立足现有企业改扩建、优化市场、资源和地区产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等方面发展。
5.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乙烯工业及其下游的发展
在巩固和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竞争力的同时,鼓励外资和有一定实力的民营资本参与我国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的发展,并有望进入中上游领域,如炼油、乙烯、芳烃和精对苯二甲酸等领域以及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和仓储业务。
6.“走出去”战略的执行
促进产业的国际间交往,加大我国的海外投资,增强油气田的控制与入股,尤其是非洲地区的石油资源利用,广泛的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开采、开发项目。

表2 我国石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影响方向 影响程度
宏观经济 利率上升 中性 大
人民币升值 负面 较大
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正面 大
GDP均衡增长思想 中性 较小
政策环境 金融改革 正面 大
17大召开 正面 较大
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 正面 较大
资金供求 流动性充裕格局延续 正面 较大
原料供求 与俄罗斯和非洲各国的合作 正面 大
国际能源组织的油价控制 负面 大
出口方面 美国等进口国的政策 负面 大
竞争方面 周边各国 负面 大

单纯的准备金率提升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并无太大的经济影响,但如果结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式分析,透过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石化产业的严峻形式以及国家对产业调整的信心,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还离“大国路”路漫漫而修远,但我们正在一步步靠近。

关于刘晓东

不能相忘江湖,那就日夜守望。
此条目发表在传统产业分类目录,贴了,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