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与种植说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adf"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1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sim_pages"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2

读姚予龙《真正的管理者是带领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感慨并记录。

跟企业中的很多人交流时,经常听到企业的管理者(包括老板和很多职业经理人)说“我的下属能力都不行,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我正在要求人力资源帮我找更好的下属,现在这些人都不行”。然后,他们还能找出很多的例子证明下属的不专业,能力不行。
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基本上是把这些管理者列在二流水平了。管理者是干什么的,其中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培育下属,在很长的时间里下属没有一个能被培育起来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作为管理者,怎么可能希望所有的下属都有诸葛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勇呢,相反,每个管理者的下属应该大部分都是平凡的人。

真正的管理者是带领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这也跟真正优秀的企业日常实际上是平淡无奇的有类似之处。管理者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不同的特长,通过流程、制度、知识的积累等等,创造不平凡的事业。

我想这是由普遍的社会浮躁造成的,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影响社会文化,当儒学文化在延续了几千年后终于在浩劫的百余年残喘中最终挂掉,整个社会都在找寻一种中国式的寄托,但文化沉淀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很长时间去筛选、去成长,新儒家可能是今后的主流方向,但也只是可能。
在激烈的低成本同质化竞争中,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成为首要裁减目标,所谓的培训制度,所谓的选拔机制,在中小型企业中必须退居其次,发展必须是在生存的前提下,不是吗?而大型企业的即使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垄断水平,其雇佣人数也只是中国几亿适工人口中的可忽略的一小部分,所以中小型企业的普遍人力策略才是主流,这也将深深的影响我国的用人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新生企业,最终在整个人力市场取得一种病态的平衡。
正是因为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在低价战略中的地位,正是中小企业过于同质化的竞争格局,导致企业无力着眼未来,一切流于价格战术,而非产品战略,从这里来看,企业的用人机制其实只是中国中小型企业窘迫境遇在人力市场的一种反应,其实研发落后、品牌战略的缺失、单纯的价格竞争并非企业所愿,这只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力资源匮乏、资源相对富裕、研发品牌体系几乎没有、人民收入及国家收入都处于历史低谷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以国际市场的成熟经验看,大部分企业在创建之初也都有此经历,但当国内整个市场中的大部分企业和大部分产品在市场成熟期还不能进行“撇脂”,这个产业市场何以为续?
这条路走到如今,中国的产品充斥着世界各地市场,但繁华的表面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益,却给了列强树立壁垒的理由,所以年余来,纺织品、玩具、食品等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几乎是改革之初定立的国家战略的唯一的必然的结果,但这个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必然的选择。
即使会引发国内资源外流、贸易纠纷、使人们一切向钱看,这正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必须激素刺激,即使后面有虚胖,并造成脚踵根间的脆弱虚浮,但至少还有矫正的机会。
但如今,资源匮乏,人力资源难以支撑的现状,已经使低成本战略无法为续,接下来“更高、更快、更长”的增长目标,就不在是点战术而是“线、面”结合的战略问题,国家当初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有产业基础的地区的战略也转为向内陆、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资源省市靠拢的说法,扶持一些大型企业走出去带动中小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而这也将给这个浮躁的社会带来一丝清凉,激素刺激的效果已经达到,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全球覆盖,我们的企业也有了生存的空间。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需要中国制造,但并不是永远的需要,越南、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都在慢慢侵蚀我们现在的市场,我们并不需要继续达领土保卫战了,因为中国在未来有更美好的沃土等待开发,我们的目标是发达国家那些利润高昂的产品和服务。接下来,企业该重新思考到底该采用什么战略联合国内同行进行世界市场的攻坚,窝里横,不算横,在全球市场横着走,这才是大国气魄。
在改革开放前面的近三十年中,国家战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战略,在这时有部分企业是无知觉的制度牺牲品,就是如今那些挣扎在成本生存线上的企业,我想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中不是少数派,但任何市场中按照二八原理,也只有领先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如今十七为转折点的国家战略转变,也将引导企业在今后的转变,只有抓住市场发展趋势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曾听一个前辈说:“小企业看老板,中型企业看行业,大企业看文化。”一定意义上说,在国家层面上,与大企业有相似性,国家正是靠引导社会及企业文化来布局国家战略的。德国人严谨的国人作风创造了机械制造业的名誉,日本人严于执行创造了精细制造的产品,美国人鼓励个性发展于是在信息技术及IT业一直领先。如果中国的企业主还将目光放在水平线上抽取员工既有的总数不多的价值中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创造一个员工可以成长的环境静待价值成长后再获得投资回报,这看起来似乎和历史中采摘与种植的区别一样,不异于杀鸡取卵。
历史总是在进步,中国以前可以看似在粗放管理下采摘的情形,而强国之路却需要将浮华抹平,进行品牌建设、研发积累,也许收获是在几年之后,但这似乎也是我们目前唯一的选择。
国家战略在转移,大企业可以获得直接支持,中型企业则要面临出口政策及国内产业调整的机遇和风险,小型企业更多的还是在无知觉中成长或失败,但整个社会的企业文化是必须调整的,而且已经在变化。
如果想走出迷宫,中小企业必须变无知觉的对市场的本能反应为有意识的优势建设,而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管理,不论是研发、生产、销售还是管理体系的运营,竞争的最大影响因素还是人,那么用人制度将是唯一可控的因素,抓住这一点,其他一切的展开似乎就很明朗了。

关于刘晓东

不能相忘江湖,那就日夜守望。
此条目发表在激评时论, 管理咨询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