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杨小凯后发劣势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adf"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1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sim_pages" in /www/wwwroot/tmter.com/wp-content/plugins/rejected-wp-keyword-link-rejected/wp_similarity.php on line 42

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重温杨小凯后发劣势,视角很独特,转录并记下自己的感慨。

去年看过这篇文章,但当时只停留在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可调和与否的认识上,认为二者有谁有先谁后、谁重谁次的关系。现再读一遍,感觉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还是同时存在且同时重要的。
在技术上、产业上无疑可以后发优势,许多制度也可以效仿,不管西方、东方的制度,都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尤其最基础的道理不以文化
历史与地理而转变。但站宽广的社会发展角度,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的确有一种加剧不公平发展的因素,不遏制这种因素的话(即不顾后发劣势),就会影响传导的机制,造成负向的后果。如何遏制不公平因素,需要强调制度,权利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用经济的理由打压权利的保障。

之所以用“劣势”这个词汇是站在发展经济学角度,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速度,其他不变(这个假设是很强的,平时背正向的发展盖住了,比如虚假GDP和数字政绩的问题),后发国家的发展速度会慢。 是谈后发劣势的意义。
另外即使假如两者之间是tradeoff的关系,那在选择的时候,二者都要“消费”,不可以只说一个不说另外一个,除非最优点是角点解,
这不现实。所以也是谈后发劣势是有意义的。比如只谈经济改革,不谈政治改革,这样的政策建议通常不会是最优的。所以,总体上我认为,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矛盾”是词汇上的、话语上的,实质内容上的是统一的。

风雪点评:
下了杨小凯文本版的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上下班的时候时不时翻阅。
提起杨小凯就不得不注意其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事迹,文-革对杨的影响,使他更容易陷入性恶的潜在前提中,对大众的失望对其研究影响
很深。而林的理论中,后发优势是在重视和肯定改革的成果之上建立的,相对来说,林的潜在前提应该是人性本善,更相信人们和历史的进步
杨的视角从清朝以降,注目处是国力衰微之时、人性泯灭之时,加之经历所限使得论据并不够客观,再利用西方制度经济理论分析,得出
的结论不难想象。而林抛去大时间观,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成绩面前,林更倾向于西式的自由主义,希望自由市场可以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借内生的制度进化来完善市场,对于宪政的未来,林默认为是唯一的进化方向,在宪政的完善上,这一点二人应该是他目的统一的。诚如上面的转载中所言: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矛盾”只是词汇上的、话语上的矛盾,实质内容上是统一的。笔者要补充的一点是,分歧还产生在研究的时间背景上,杨的历史跨度更大,而林的研究更适合国情,不论如何宪政改革并不比宪政改良更具实操性,这点可以在北欧和拉美的改革中窥见一斑。

关于刘晓东

不能相忘江湖,那就日夜守望。
此条目发表在激评时论分类目录,贴了,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